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爱孩子,最应该放下自己

2022-08-27 15:52:14 1685

摘要:可是,当我们一遍遍地在说这句话时,我们是为了说服孩子,还是为了让自己相信呢。行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的。这些行为到底都在满足什么需要呢。“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他。在家庭教育中,我把需要分成三种:孩子的需。...

“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他!”


这句话,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说过。可是,当我们一遍遍地在说这句话时,我们是为了说服孩子,还是为了让自己相信呢?


行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的。这些行为到底都在满足什么需要呢?


在家庭教育中,我把需要分成三种:孩子的需要,父母的需要,孩子成长的需要。


前两种需要是个体的内心感受,而孩子成长的需要则是客观冷静分析后的理性结果。


当这三种需要能够达成一致时,孩子和父母配合良好能够最终达到效果。当父母的需要和孩子成长的需要一致时,父母坚守教育策略可能性会高。


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孩子成长的需要会被错误理解或者忽视,要么父母满足了孩子的需要,要么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既不顾孩子的感受也把成长的需要抛掷到脑后。


三岁多的毛豆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


他一个人在玩的时候,妈妈会问他“我能离开吗?”,询问三遍之后,毛豆回答“需要”。

妈妈满足地留了下来。


这个场景中,孩子需要的重点是自己能玩,三岁多的孩子通过“独立玩”能满足他的独立需要,而此时妈妈的需要是“孩子需要她”。


所以,妈妈不断地询问不仅打扰了孩子的独立时间,也忽略了孩子独立的需要,但是却满足了自己。


很多孩子肯定喜欢玩具多多,但是从孩子成长的需要来说,混乱的环境会让他在敏感期的秩序感需要无法满足,同时对他的注意力和专注度的培养不利。


而此时,父母认为玩具能让孩子开心,孩子喜欢自己,那就买吧!此时,父母关注的是孩子喜欢自己的感受。


我们渴望被孩子需要,我们害怕孩子独立后不再愿意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害怕孩子不再粘着自己,不再软软地依偎在我们的怀里,于是我们用各种方式来阻止孩子的“独立”。


基于这种内心需要而做出的决定是自私的,是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


我曾经遇到一个迫切想要孩子跳级的妈妈,那时孩子三年级,成绩虽然出色但不足以跳级,但妈妈无论如何要求学校要答应自己的要求。


我和妈妈聊完之后发现,原来她在单位境况不如意,所以她渴望通过孩子的出色让自己在同事面前恢复稍许的尊严。


这个案例是很多同类故事的代表,比如说让孩子学自己小时候喜欢但是没有机会做的事情,比如说受不了朋友们的压力让孩子参加学习班。我并不是反对孩子学东西,但是反对学东西是为了父母的需要。


在一次活动中,两个四年级的孩子发生冲突,我正在引导他们用合适的方式解决。


突然,其中一个孩子的妈妈走过来带走自己的娃。因为,她看见冲突中自己的孩子处于下峰,作为母亲的她内心极其难受。她无法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于是她的行为满足自己的需要。


但是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一个逃兵,会被别的孩子看不起;而孩子成长的需要则应该是在冲突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十岁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正是社交意识强烈的阶段,他们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与同伴相处,而不是逃开。


如果是判断孩子成长的需要是理性思维的结果,那么感受孩子的内心需要和体察自己内心的需要,则是情感和感性的结果。


在感性和理性的博弈之间,你会如何做选择?


作为教育者,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助这些家庭的爸爸妈妈们跳出父母的身份看自己,从浓厚的情感中抽离出来,客观冷静的去看待另外一个生命的成长,和成长的需要。


不仅是父母,每一个教育者的最高境界也是如此。我们首先需要进入孩子的情感,父母的情感,其次,需要从中剥离,最后又需要带着更纯粹的感情执行理性思考的结果。


我经常说得“狠狠爱”,就是这样。这个“狠”,是对自己的狠,这个“爱”,是对孩子的大爱。


爱,需要把自己放下。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