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华社昆明7月3日电 题:古城新韵——丽江古城的文化新表达新华社记者王长山、字强时光不老,岁月如歌。始建于宋末元初,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犹如一颗绚丽的宝石,镶嵌在滇西北大地上。历史的烟云拂过古城,积累起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今,丽江古...
新华社昆明7月3日电 题:古城新韵——丽江古城的文化新表达
新华社记者王长山、字强
时光不老,岁月如歌。始建于宋末元初,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犹如一颗绚丽的宝石,镶嵌在滇西北大地上。
历史的烟云拂过古城,积累起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今,丽江古城集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级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四张“金名片”于一身,享誉中外。
以文润城 古老之城韵悠长
历象眠山之西南陲,居庐骈集,萦坡带谷……数百年前,徐霞客抵达丽江古城,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古城的风貌景象。在他眼中,这是个民族和睦相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人文荟萃之都。
以玉龙雪山为屏,伴龙潭清泉而居,因马帮文化而名,借发展旅游而兴。丽江古城地处滇川藏交汇的核心地区,历史上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汉唐时代通往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
这是丽江古城景色(2022年6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走在这座没有城墙的古城里,幽深的院落、潺潺的溪流、光滑的石板路、古老的石桥……这里的草木、砖瓦、屋巷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韵味。
“你把手放在这些雕花上,就能触摸到1875年的时光。”面带笑容的阿六叔如数家珍,话语声回荡在这个“四合五天井”格局的纳西民居院落里。
飞檐翘角、黛瓦白墙。“恒裕公”院落是阿六叔的家,始建于1875年,为其家世代居住和经商所用。四方形院子,中间是大天井,周围四个小天井。“宅院保持80%以上的原貌,木雕堪称一绝。”阿六叔说。
阿六叔在恒裕公民居博物馆读书(2022年6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2010年,阿六叔家老宅被打造成恒裕公民居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2016年纳入古城文化院落项目扶持。“我们生活在这里,院落就是活的,历史就可触摸。”让担任馆长和讲解人的阿六叔自豪的是,宅院已成为各地游客体验古城活态民居文化的打卡地。
像“恒裕公”一样,古城里一个个饱含历史文化元素的老院落“活”了起来。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加强对古城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扬,实施好名人故居遗迹修复、人文景观建设和民俗文化展示等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打造方国瑜故居、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徐霞客纪念馆、同心阜马帮博物馆等27个文化院落。
丽江古城5G无人巡逻车在进行巡逻作业(2022年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加减法”让丽江古城商业与文化逐渐趋向平衡。自2019年开始,古城逐渐压缩商铺数量和规模,将经营项目划分为扶持类、倡导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取缔与古城“气质”不符的经营项目,对文化传承人、手工艺人开馆授艺等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特色的店铺给予扶持。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木丽说,文化院落传承和特色文化传播,让文化活灵活现,满足游客深度体验文化的需求。
拥抱创新 “新古城”也很时尚
这是《丽水金沙》演出现场(2022年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冠森 摄
着金色长褂的东巴(智者)摇动铜铃,背景飘过东巴象形文字,而后,激昂的音乐响起,演员们舞步铿锵……这是日日上演的大型民族风情舞蹈诗画《丽水金沙》中的场景。领略完古城魅力,再来感受文化演出,是很多游客的选择。
运用现代艺术手段,融合10多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和涵盖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丽水金沙》自2002年5月首演以来,长演不衰。其优美曼妙的舞蹈、扣人心弦的音乐、丰富多彩的服饰、神奇梦幻的灯效,为游客呈现绚丽多姿的视听盛宴。
“20年,演出1.86万余场,观众1500万人次。”丽水金沙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化新说,演出立足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提升,演员是少数民族群众,服饰、乐器等都原汁原味,保持原真性;定期修改和新编节目,目前是4.0版;演员传承接续,文化内涵不断提升。
艺人在丽江古城大研纳西古乐会表演纳西古乐(2022年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只有不断谋新求变,文化产业才能保持生命力。《纳西古乐》《丽江千古情》等演艺剧目同样受欢迎,演艺产业已成为丽江文化旅游重要组成部分和展示形象的窗口。
看山看水看演出成为许多游客的保留项目,探索时尚动感的“新古城”也是游客的选择。沄汐沉浸式剧场迎来许多解锁古城新玩法的年轻人,剧场推出“剧本杀”游戏,内容设定和人物刻画参照古城历史文化,游客李阳体验完剧本游戏后说,通过游戏认识丽江,很新鲜。
记者在丽江古城历史文化展示馆内看到,体感互动、360度全息投影、多通道融合沉浸式空间等现代科技“大展身手”,游客身临其境般领略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游云南”App建成丽江古城智慧小镇专区,开设文化院落、诚信购物等板块,为游客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智能设备对酒吧声音实时监测,超过规定分贝数实时预警;人流量大数据平台与人流疏导系统衔接,实时监测人流量……智慧化运用遍布古城。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张育根说,丽江古城依托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实施智慧小镇项目,构建智慧管理、服务、旅游、创新体系,科技赋能让“新古城”“嗨”起来。
薪火相传 文化之城春常在
东巴舞、洞经音乐……在名为天地院的院落里,民族歌舞、乐曲吸引游客驻足观赏,迄今已逾5万人品过这里的“文化宴”。
演员在天地院内表演纳西歌舞(2022年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冠森 摄
这里有演员20多名,大都是附近村镇唱歌、跳舞、演奏能手。22岁的纳西族小伙儿向江朋来此跟班学习和演出。他说,先辈创造灿烂的民族文化,自己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
“古城管理局给予扶持,我们免费对公众开放。坚持演出是让文化传播得更远。”天地院负责人和学光说,我们还开展文化传习工作,吸引年轻人前来学习传统文化。
这种表演者与观众近距离接触互动的“小园子”式表演,每天都在古城免费上演。类似20多个文化大院在政府扶持下,专心向游客展示文化。
古城里,各民族共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的场景寻常可见。“保护不是守着遗产不变,要守正创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杨福泉认为,文化传承和发展需要一代代努力,让古城保持生机,文化不断脉。
近年来,在雪山书院举办的“丽江讲坛”等活动兴起,许多学者、文化名人前来讲授丽江历史、民族文化等知识。“丽江讲坛”自2012年开办以来,举办讲座280多场次,增强了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信心。丽江市委书记浦虹说,古城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文学、美术、音乐”新名片。
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馆长和闰元在绘制东巴画(2022年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年逾九旬的民族音乐家宣科坚持到场,揭开纳西古乐演奏序幕;东巴造纸技艺传承人和秀昌亲手制作抗虫、防蛀的东巴纸,立志将这项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古城文化传承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和闰元是纳西族东巴画传承人,在古城开设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为游客免费讲解东巴文字、绘画、历史,教游客写东巴文字。“年轻人也感兴趣,往往一待就是半天。”和闰元说。
木丽说,古城在文化遗产要素挖掘和厘清、文化遗产展示与阐释等方面发力,实施各种文化项目,建立“新老丽江人”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引导居民和经营户将自身经营项目与古城文化等融合创新。
“文化是古城的生命线。”浦虹说,丽江古城要推进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民族文化世界表达,以文化品位塑造古城形象,让这座古老之城向世界展示开放、创新、自信的文化气度,奏响文化新韵律。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