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深入分析:商代传统乐器及其使用方法,古人的智慧值得探索

2022-11-09 15:33:10 2444

摘要:在中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乐器以及舞蹈来消磨闲暇时光,在歌舞间,古人好像总会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歌舞之间。或许现在有的人并不喜欢古代的乐器和传统舞蹈,但是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会对商代的乐器有更进一步的认知。本文将通过对商代乐器的多方面分...

在中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乐器以及舞蹈来消磨闲暇时光,在歌舞间,古人好像总会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歌舞之间。或许现在有的人并不喜欢古代的乐器和传统舞蹈,但是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会对商代的乐器有更进一步的认知。本文将通过对商代乐器的多方面分析,来让大家对中国传统乐器加深了解,如果因此你喜欢上传统乐器,那我将不甚感激。

乐器种类

根据目前我们所发掘到的商代乐器来看,我们现在已知的商代乐器主要有:鼓、磬、庸、镛、埙、铃、镈、缶等乐器。在这些乐器中,我们熟知的一般就是鼓、磬、铃和缶,这些是很多人都了解的乐器。还有很多其他的乐器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

分布地区

从我们现在的发现来看,商代乐器的地域分布十分广泛。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可知,今天的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四川等地均有商代乐器出土。从当时的商代地图来看,商代乐器不仅在商王朝政权统治的中心地区,也有归属商王朝政权的诸侯方国,也有地方大小邑聚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在政权归属于商朝但不接受商王朝的统治,但与商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密切联系的地区。

制作材料

商代乐器的制作材料种类较多,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记载以及考古出土商代乐器实物的制作材料来看,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骨等几个大类,可谓八音俱全。但是,由于商代距今时代久远,八音之中,除了金、石、土等材质耐保存,有实物出土外,革、丝、木、匏、竹等材质制作的乐器因不易保存,即便有遗物出土,也大都已经腐朽,只剩遗迹,所以,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出土的乐器实物主要是金、石、土等材质制作的乐器,革、骨等类乐器也有出土,但数量较少。

具体乐器

1.庸

首先从我们不太熟悉的乐器但出土数量极多的“庸”说起。

这件乐器又叫铜铙,是一件铜制击奏体鸣乐器,就是用铜制作的,用来击打的乐器;是目前我国较早使用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最初了解到这个名字是从《周礼》中见到的,又叫钲、执钟等。又因为商代的庸经常以顺次递减的大小三个为一套组合在一起,成编使用 ,所以又叫编庸。

▲镛各部位示意图

据我们现在的发现了解到,编庸主要在商代中、晚期开始流行。主要在商王朝的统治区域之内,在受商文化影响较大的一些方国或部落等地也有使用。在周代初年,编庸仍继续沿用,目前已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编庸。关于编庸的用途及奏击方法,商代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从古代的传世文献中我们了解到,商代的编庸主要在军中使用,由掌握军中大权的人来击奏,作用是“退军时用以指示停止击鼓”。

参考原文

《周礼·地官·鼓人》载:“以金庸止鼓。”郑玄注曰:“庸,如铃,无舌,有秉(笔者按:秉通柄),执而鸣之。”

《周礼·夏官·大司马》载:“乃退鼓,鸣庸且却,及表乃止。”郑玄注曰:“庸所以止鼓,军退,卒长鸣庸以和众鼓人,为止之也。”

《说文》曰:“庸、小钲也。军法,卒长执庸。”

至于庸如何演奏,还请继续往下看。

2.镛

▲1986年南京浦口永丰乡龙王荡出土商末兽面纹青铜镛

关于庸的演奏,我们要从它的姐妹镛说起。

虽然它们都是铜制击奏体鸣乐器,但是他们仍然有所不同。镛和编庸的区别在于:镛常常以单件的形式出现,且在商周时期主要流行于南方长江流域,不会成编使用,而且形体较大。因为形体大的原因,镛一般又被称为大庸,陈梦家先生将其定名为“镛”,主要出土于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在湖南地区出土的数量最多,而且多为晚商时期的遗留物。

从镛出土的地点来看,有学者推断,镛在古代很有可能是为一个广大的群体所公用,在集体活动中起着号令、警示集体成员之类的作用,又或者说用于祭祀山川、湖泊、风雨、星辰等场合中。

镛和编庸的演奏方式因形制不同也有所不同。

黄河流域出土的编庸由于形体较小、重量较轻,便于放置、携带,因此,演奏方法上较为灵活,既可以执奏,也可以置奏。所谓执奏是在表演时,一手执庸的柄部,一手持小锤或小棒敲击庸的鼓部发出声音;所谓置奏即将三件庸的庸口朝上倒置,将庸的柄部垂直竖插在一个特制的底座上,由演奏者手持小棒或小锤敲击鼓部发出声音。从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乐器实物来看,北方庸的柄部均为管状中空,因此,在实际演奏时,可以将木棒的一头削细,逐渐加粗,把木棒插入庸的柄内,然后用绳子将三件庸依据大小次序悬挂,依次敲击发出声音。

长江流域出土的镛,由于形体大、重量大,不便于悬挂,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这一地区出土的镛应为置奏,其演奏方法与北方黄河流域出土编庸置奏的方法基本相似,即将镛口朝上倒置,将庸的柄部插置在特制的底座上,通过敲击镛的鼓部位置发出声音,这一观点目前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3.磬

磬这件乐器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在《遇见天坛》中迪丽热巴曾经演奏过编磬,如果你正好看过这个节目,相必你对编磬也有所了解。磬是目前商代出土数量第二的乐器,为石制打击体鸣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商代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石磬从早商到晚商,不同时期均有出土,数量较多,分布也比较广泛。

在商代,磬有特磬和编磬之分,制作材质也比较多样,有石质、玉质等等。三件一套、成组使用的编磬是在商代中后期出现的,只在安阳殷墟出土,殷墟之外的地区至今未有发现。目前,殷墟共出土两套编磬,均为三件石磬组成的编磬,一套编磬出土于殷墟侯家庄西北冈的一座商王墓中(HPKM1004),另一套出土于小屯妇好墓(M5)中,是殷墟二期的遗留物。

▲武官村大墓出土商代虎纹石磬

磬在商代晚期出现纹饰,《考工记·磬氏》载:“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这是说,磬声太高,就磨去磬石两旁使之变薄;磬声太低,就磨去磬石两端,使之变小变厚。实物资料表示,磬身的光平程度也与磬声质量有关,磬身越是平整,其发音就越准、越清。磬的演奏方式比较简单,主要就是悬挂敲击,感兴趣的人们可以去看看《遇见天坛》,在其中你可以听到编磬的声音,还可以听到中和韶乐。

4.铃

铃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铜制乐器,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陶铃,是铜制摇奏体鸣乐器。铃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就是摇就可以了。商代铜铃的使用非常普遍,考古所见的实物也有很多,除殷墟之外,在我国的山东、山西、四川等地的商代文化遗址中均有大量铜铃出土,而且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推测,铃在商代可能已经组合使用,以发挥商代多重音响的功能。

从我们目前发现的铃中,我们将铃的用途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装饰铃,第二种则是墓葬中出土的铜铃。

装饰铃主要出土于墓葬棺椁底部的腰坑或墓葬附近的陪葬车马坑中,常位于狗、马、象等动物的颈部,从出土地点和铜铃附近的伴出物来看,这一类铜铃属于动物颈部的装饰物,不具备乐器的实用功能。

▲三星堆出土铜花朵形铃

另一类出于墓葬中的铜铃,如四川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中出土各式铜铃 43 件,并有铃架及铜挂饰出土。这些铜铃的音乐声学测量结果显示出良好的乐音性能,铃体表面遗留有有意识调音加工的痕迹,祭祀功能明确。

5.鼓

鼓就很简单了,到现在我们也能经常见到鼓,在我国陕西仍然还有很多传统的击打鼓,在节日期间他们也会拿出鼓继续表演。三千年以来,依然在农村生活中有实用功能的乐器,按材料大致分为陶鼓、木鼓和铜鼓。

陶鼓为陶制击奏体鸣乐器。1973 年,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一件陶制鼓形器,1978 年,福建闽侯石佛头村黄土仑一座编号为 M17 的墓葬中也出土一件陶制鼓形器,两件陶鼓的形制与殷墟出土的铜鼓和湖北崇阳出土的铜鼓形制极为相似,前者时代约为殷墟早期,后者时代约为商代晚期。

因为鼓皮不同,商代的鼓分为蟒皮鼓和鼍鼓。

  • 蟒皮鼓

蟒皮鼓,革制敲击膜鸣乐器,是用蟒皮蒙面的一种皮鼓。1935 年,殷墟侯家庄西北冈王陵区 1217号大墓出蟒皮鼓一件(已朽,留有遗痕),该鼓为桶状鼓身,横置于鼓架上,鼓身与鼓架均饰兽面纹,通高 68.0cm,属殷墟前期的遗物(暂无影像资料)。

  • 鼍鼓

鼍鼓,革制敲击膜鸣乐器,是用鳄鱼皮蒙面的一种皮鼓。1976 年,山西灵石旌介的一座商墓中也出土一件鼍鼓。2003 年冬到 2004 年春,殷墟西区 M1 大墓中出土鼍鼓(鳄鱼皮)一件(已朽,留有遗痕),鼓架一件,鼓架旁边还有若干根髹黑漆的小木棍(可能是鼓架的构件,也可能是鼓槌)。

对于商鼓的演奏方法,李纯一先生认为,商代铜鼓“上有钮、下有足,当是即可悬之簨簴(sǔn jù,即磬或鼓的架)的悬鼓,又是可凭足横置于地的足鼓”。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商代晚期的鼓下部加分裆四足,且鼓足距离逐渐拉大,是为了在演奏时保持鼓身的稳定和平衡,由此证明此时的鼓是置于地上,演奏时从两侧执鼓槌击之。而不是一般所说的可以悬挂敲击。至于顶上钮部位置逐渐变小,且有穿孔,只是为了方便在运输时将木棍一类的棒状物从中穿过,将鼓抬起,方便搬运而已。至于后一种类型的鼓,毫无疑问,是悬挂敲击的。

关于鼓的使用方法相信不需要我再赘述,和现在鼓的主要区别可能就是不能击打边缘而已。

6.埙

埙在很多古装剧都曾出现过,在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依然还有埙和吹埙的艺人。商代的埙按材质可分为陶埙和骨埙。

陶埙,陶制吹奏气鸣乐器。这种古老的吹奏乐器在远古时期就十分盛行,距今约七、八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能烧制精美的陶器埙。

进入商代,埙的使用更为普遍。河南考古发掘中屡见埙出土。早商时期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曾出土一音孔的陶埙,郑州商城不但有一音孔陶埙出土,还出土有三音孔的石埙。殷墟所出埙多为平底卵形,也有其他形制的,分三音孔和五音孔两类。

骨埙,骨制吹奏气鸣乐器。采用骨质制作的埙出土极少,仅见两例。1935 年,安阳侯家庄西北冈 M1001 一座商王大墓的翻葬坑中出土一件骨埙,埙体呈橄榄形,深棕色,形状和结构如陶埙,体腔中空,上端有一个吹孔,体一面有两孔,另一面三孔,两面均刻兽面纹,“目”字形眼,短足短尾,额间有菱纹,线条精细、流畅,底部中心刻有“右”字,长 5.3 厘米,底径 1.56 厘米。

7.镈

镈这种乐器,笔者也是最近才了解到的,对于镈只有相对初步的了解。镈是铜制击奏体鸣乐器,形体较大,单件使用,它的形状接近于钟,不像钟口呈弧状,它是平口形状,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

▲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铜镈

关于镈的起源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很多不同的说法,有搏拊说、甬钟说、大庸说、铜铃说。至于准确的起源时间,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镈在殷商中晚期时候已经出现。目前考古出土的商代铜镈共出土三件,均出土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尚未发现此类器物。1989年,江西新干县大洋洲程家村商代晚期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一件铜镈,镈体截面呈椭圆形,与口平齐,这件铜镈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中最早的铜镈标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现存于江西省博物馆。与这件铜镈同时出土的还有三件铜镛,根据铜镈与铜镛的伴出关系,大致可以认为铜镈是众乐并举时的节奏性指挥乐器。镈的演奏就像钟一样。

8.缶

缶这种乐器相信很多人都在文言文中见到过,缶原是先民盛水或酒的一种器皿,最初只是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乐器,“鼓盆而歌”中的“盆”最初指缶,后逐渐进入商朝宫廷。缶分为铜缶和陶缶。

▲武官村大墓出土陶缶

铜缶,铜制击奏体鸣乐器。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铜缶仅出土一件,出土于商王王妃妇好的墓中(编号M5:805),该缶口部略呈长方形,腹下部稍内收,底微内凹,方唇、有肩,口沿下饰雷纹底蝉纹和蚕纹,腹饰雷纹底兽面纹和倒夔纹,高 9.6cm。

陶缶,陶制击奏体鸣乐器。殷墟出土的陶缶主要出土于一些平民墓葬中,一般中等权贵和一些高级贵族的墓葬中也曾有多件陶缶出土,这些缶虽均为陶质,但有红陶和黑陶之分。缶的演奏可能是徒手即兴敲击,也有可能是用小槌敲击。



除了上述的这些乐器之外,还有人推测有其他的乐器,比如骨管。因为包含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笔者不再进行叙述。从对乐器的一一讲解,相信你们也对商代乐器有所了解了。如果有幸一一演奏这些乐器,那我大概会痛哭流涕吧!古人的智慧真的值得我们探索和继续发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